论坛实录 | 学术论坛三 : 预防性保护

图/嘉宾合影 摄影/陈凯

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同期学术论坛——预防性保护论坛于11月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江苏省重点文物科研基地(东南大学)、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合作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光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舟、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首席专家总结构师葛家琪、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古建筑与古迹保护中心主任张之平、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等多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由专家主旨发言、嘉宾论文发言、圆桌会议、论文集和优秀实践案例展板共同组成。

图/主持人项瑾斐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总工程师 摄影/陈凯


主旨发言

图/朱光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摄影/刘灼

首先,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朱光亚教授以预防性保护技术策略为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朱老师指出,预防性保护包括防灾减灾、日常维护保养、监测、影响评估及其他研究这四个层面,它们可以通过文物保护规划串联起来。另外,预防性保护可以和国家应急管理部相关职能相结合,利用已建构的应急管理体系解决文物的防灾减灾问题。例如台湾在古建筑防灾救灾演习方面做了充分的工作,它为我们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经验。

从预防性保护的策略出发,朱老师提出了几点重要建议。首先,预防性保护需要认清方法和目标的关系,避免碎片化思维。其次,建筑遗产保护已经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甚至是独立的学科,它融入了各个学科的专业思维,因此需要有效整合。第三点,预防性保护需要学习和传承传统遗产修缮的技术路线和思路,关注相关史料。最后,预防性保护需要认清环境条件和工作基础。

◆◇◆

图/吕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摄影/陈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吕舟教授以《从保护技术进步看预防性保护的发展》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吕舟老师首先提到现在的保护工作对象发生了从文物到文化遗产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保护核心从物的延续到文化传承的转变,也就向文保工作者提出了保护思路从碎片化研究到整体化统筹的新要求。

通过对我国自上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以来文物保护技术、重要保护工程的梳理,吕舟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当时最先进的保护技术是如何应用到如永乐宫搬迁、莫高窟加固等重大保护工程中的。

吕舟老师指出保护理念的发展在当代催生了预防性保护的需求,而保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恰恰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条件:数字化技术,高精度、低破坏的勘察分析技术和监测传感器都为深化研究和有效利用展示提供了更多便利。

◆◇◆

图/葛家琪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首席专家 摄影/刘灼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首席专家、总结构师葛家琪以《砖石质古建筑安全稳定性能研究 》为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葛家琪老师从结构工程的角度提出了当前文物灾害的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强调了由于文物性质复杂性,文保工作需要多方参与,多学科协作。葛老师首先点明了预防性保护的三大研究关键:如何预判风险,如何降低风险,如何防治风险。进而以古建的抗震工作为例,说明文物建筑的保护不可套用现代建筑的理论,鼓励研究者回归古建抗震的机理等基础研究工作。


嘉宾发言

随后,发言嘉宾从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技术探索、预防性保护工程实践和预防性保护监测与灾害预防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

主题: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技术探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李新建副教授、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仕炳、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弘涛分别作了演讲。

图/李新建 东南大学副教授 摄影/建博会组委会

东南大学李新建副教授以《中国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整合与建构路径刍议 》为题进行了演讲。李老师阐释了预防性保护在现行文物保护体系中的整合框架,从管理和研究层面提出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应加入预防性保护内容,逐步建立动态的文物健康档案,制定风险地图,开展基础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等建议。

图/发言人PPT 提供/李新建

◆◇◆

图/张磊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 摄影/刘灼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磊演讲题目为《 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在规划层面的分析研究——以党家村和福建土楼为例》。张磊院长以党家村和福建土楼为例,对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从规划层面进行了分析,强调了规划层面的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图/党家村鸟瞰图 提供/张磊

◆◇◆

图/戴仕炳 同济大学教授 摄影/刘灼

同济大学戴仕炳教授以《建筑遗产主动式预防性保护技术措施之牺牲性保护 》为题进行了演讲。戴老师介绍了“牺牲性保护”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欧洲等国家的实践及理论探讨,并通过分析我国清水墙饰面的牺牲性保护的基本技术措施阐明了实施牺牲性保护的可能。

图/牺牲性勾缝 提供/戴仕炳

◆◇◆

图/刘弘涛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教授 摄影/建博会组委会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刘弘涛教授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预防性保护研究-以九寨沟藏族村寨为例 》为题进行了研究经验分享,主要包括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对灾害风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定量分析后的结果提出管控对策。

图/世界遗产地九寨沟村寨安全监测预警平台 提供/刘弘涛


主题:预防性保护工程实践

预防性保护工程实践的演讲中,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晓萌、故宫古建部副主任赵鹏、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总工程师张荣分别介绍了相关案例。

图/刘晓萌 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摄影/建博会组委会

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晓萌以《预性保护理念在统万城遗址保护工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为题,围绕榆林统万城遗址的保护,探讨了预防性保护理念的运用和工程实践。在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基础上,针对统万城遗址所表现的风蚀酥碱、人为破坏、生物破坏、自然坍塌、裂隙发育等主要病害,通过土坯试验、土样试验和结构力学模拟等一系列科学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图/榆林统万城照片 提供/黄光琦

◆◇◆

图/赵鹏 故宫古建部副主任 摄影/刘灼

故宫古建部赵鹏副主任以《从故宫案例看预防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未来》为题,基于故宫保护工程中的几处实际案例,阐述了预防性保护概念在管理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之间的不同理解,最后通过监测数据和日常保养体系来说明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图/养心殿室内裱糊虫害分布图 提供/赵鹏

◆◇◆

图/张荣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总工程师 摄影/建博会组委会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总工张荣的演讲题目为《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古月桥保护修缮工程实践分析 》。古月桥位于浙江义乌,距今有约800年历史,是最古老的五折边石拱桥。经过科学测绘和调研之后,确认了古月桥最重要的价值载体在于它的结构体系,依据最小干预原则,修缮方案以保护古月桥原有的结构体系为核心;并采取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修缮工程。在修缮之后,又建立了完善的预防监测系统,以保护古桥之安全。

图/古月桥照片 提供/张荣


主题:预防性保护监测与预警

在预防性保护监测与预警的演讲中,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安程、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李玉敏、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王娟分别从石窟监测体系的建构与关键技术、佛光寺东大殿建筑本体和环境监测、飞云楼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与结构响应预警值设置机制等不同课题进行了介绍。

图/安程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摄影/建博会组委会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安程以《面向预防性保护的石窟监测体系建构与关键技术问题探讨 》为题,对石窟主要病害劣化现象逐层分解,提出了一种石窟本体与环境监测体系构成方法。同时,从满足石窟病害劣化溯源与预测需求为出发点,对石窟文物监测体系落地过程进行了梳理,提出三个关键瓶颈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图/面向预防性保护的石窟监测体系建构思路 提供/安程

◆◇◆

图/李玉敏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 摄影/建博会组委会

国文琰文化遗产中心高级工程师李玉敏以《预防性保护理念下佛光寺东大殿建筑本体和环境监测》为主题进行了演讲汇报。报告介绍了高精度的建筑监测对预防性保护的重要作用,并探究了东大殿建筑木结构的位移与环境变化的内在联系。

图/精准控制网基础上的三维设备扫描 提供/李玉敏

◆◇◆

图/王娟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摄影/建博会组委会

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王娟老师的演讲题目为《飞云楼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践与结构响应预警值设置机制探讨 》。王娟老师从设计理念、系统构成、布点策略、设备选型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其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为古建筑结构安全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

图/飞云楼设备布设图 提供/王娟


圆桌会议

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古建筑与古迹保护中心主任张之平、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院总院首席专家葛家琪、原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贺林等参加了圆桌会议讨论。

图/圆桌会议  从左至右为贺林 、葛佳琪、张之平、濮新 、黄滋        摄影/陈凯

在圆桌会议中,首先由张之平高工和濮新局长进行主旨发言。张之平老师以《真实性与预防性保护》为主题进行阐释,她认为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宗旨是真实地保存和延续文物的生命。真实性首先需要全面详细地记录,坚持传统材料做法,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要以原始材料的文献为依据,修补部分应与整体协调,但与原作有所区别。张工在演讲中列举了日本唐招提寺千手观音像、西藏日喀则夏鲁寺、宣化古城、北京长城、山西平顺县天台庵、西藏布达拉宫等多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深入分析了在遗产的修缮工作中如何做到真实性的有效保护。

濮新局长以《四川震后文物抢救保护思考》为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回顾了汶川地震后文物受损和灾后重建的各项数据,总结了几条重要经验,例如迅速开展灾后调查,发现险情及时排除,编织相关规划,迅速启动施工等。其中特别指出都江堰建筑群是灾后第一个启动的修缮工程,采取了勘察设计与施工同步进行的工作方式,这种模式对古建筑灾后抢险维修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同时,濮局长认为应及早开始针对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例如开展地方培训,培养技艺传承等。最后,濮局长对未来遗产保护实践提出具体建议,包括推动全国保护力量通力协作、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应时所需建章立制、促进专家和专业团队参与、增强国际交流提升保护理念等。

黄滋老师认为当前文物保护的趋势已经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这个阶段具有重要意义。预防性保护中最重要的是长期监测,而在监测中对遗产本体的认知又尤为重要。遗产地监测必须由了解遗产保护的专人制定相关指标,包括监测对象、周期、预警值设定等。另外管理也是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例如岁修制度就是有效的管理手段。

贺林老师认为预防性保护除了监测和管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在此方面,陕西省在去年已经编制了古建筑日常维护保养导则,并以此为基础,在未来继续编制预防性保护导则。从管理方面上,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作为后续工作的指导和保障。

葛家琪老师在总结了以上专家的发言后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安全性能及其存在的问题需要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正确的解读,他相信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能够做到。


论文集、同主题展览

摄影/陈凯


作者: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刘聪萌、陈怡、陈竹茵

更多博览会同期学术论坛请继续关注HPI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与您分享现场精彩内容!

  • 友情链接

协办单位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
  •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委会
  • 查看更多

支持单位

特邀支持

  •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
  •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
  • 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
  • 中国光大银行苏州分行
  • 查看更多

支持媒体

  • 中国文物报社
  • 《建筑遗产》学刊
  • Built Heritage
  • 《中国名城》
  • 查看更多

Copyright上海建为企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07858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