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推介 | 沙漠中的美术馆——敦煌研究院

提起敦煌,你会想到什么?

可能是《新龙门客栈》里的万里黄沙;

电影《新龙门客栈》在敦煌取景

是鸣沙山,月牙泉的奇特风景;

鸣沙山、月牙泉

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

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图

是莫高窟里瑰丽的壁画,生动的彩塑,丰富的建筑。

莫高窟壁画

更会想到在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千年之约》中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场景,刷爆了朋友圈~

《千年之约》

当然也一定会想到战乱年代那些被掠夺,被毁坏的文物。

但幸运的是,我们有常书鸿,有常沙娜,有樊锦诗,

有这些仁人志士,愿意为敦煌的保护与研究奉献自己的青春,

我们有“敦煌研究院”这样的机构能汇集各方专家对敦煌进行保护与研究。


常书鸿

常书鸿与敦煌的缘分开始于1935年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在那里,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画家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约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让年轻的常书鸿知道了敦煌这座艺术宝库。

常书鸿先生,敦煌研究院首位院长

当时的中国正值战乱年代,在国外引起轰动的莫高窟在中国却默默无闻,凭借着一腔热忱,常书鸿带着妻子女儿从条件优越的巴黎,来到了艰苦的敦煌,促成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也就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

常书鸿先生在洞窟内临摹

从此以后,他全身心的投入敦煌莫高窟的研究中。老年后搬去北京的常书鸿,也还时常念叨,我什么时候能回敦煌……

敦煌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他视莫高窟为“家”,“敦煌守护神”——这5个字就镌刻在常书鸿先生的墓碑上。


常沙娜

常沙娜女士

这张照片上的老太太优雅、端庄、气质出众,与身后的唐侍女图交相辉映,不分伯仲。可谁又曾了解她的一生也是波折坎坷,不如人意。

1931年,常沙娜出生于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是赴法留学的年轻中国画家,母亲陈芝秀则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雕塑。听上去,在这个浪漫之都,常沙娜几乎是含着艺术的金汤匙出生的。

常书鸿及妻子陈芝秀、年幼的常沙娜在法国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常先生回到了敦煌,而不谙世事的常沙娜也一同前往。但是母亲并不理解父亲的选择,于是离婚,离开了这片黄沙之地,小小的常沙娜和弟弟被留在敦煌。

常书鸿、常沙娜及弟弟在莫高窟内

之后,除了照顾弟弟和偶尔的上课,她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千佛洞里。面对着五彩斑斓、神圣而梦幻的壁画,在那里练字、学习美术史,但做的最多的,还是临摹壁画。描稿、勾线、着色、渲染、开脸……常沙娜把这段岁月定性为“没有学历的学业”,她的艺术之路,也由此开启。

常沙娜作品

经历过离婚、再婚、文革、晚年丧夫,她的人生磨难重重,但是她不仅不因此消极,还一直忙碌着与敦煌有关的工作,诚如常女士所言:“回顾我这辈子的成果,绘画、图案教学和设计,都与敦煌密不可分。”敦煌的灵魂,已经与她的骨肉融为一体。


樊锦诗

最近,在央视一档很火的节目《朗读者》中,我们发现了一位干练优雅又和蔼可亲的老太太,她就是敦煌研究院前院长、现任名誉院长——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前院长、现任名誉院长樊锦诗

这位北平出生,上海长大,名校毕业的老太太看似与敦煌扯不上任何关系,但是敦煌就是有这样的魅力。1962年,经学校安排,樊锦诗和3名同学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实习结束,毕业分配时,樊锦诗选择了最艰苦的敦煌。虽有满腔的热爱,但也要克服许多困难。不仅要过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水、电的生活,还要忍受与新婚丈夫两地分居。

年轻的樊锦诗

二十年后,为了支持她的工作,樊锦诗的先生彭金章从武汉大学调到敦煌研究院,这个小家庭才得以团聚。

这样的志同道合,相互扶持,或许才是爱情最美的样子。据《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说,樊院长一度不想接受节目录制,后来因为先生喜欢《朗读者》才来,是觉得“他在节目里看见,可能高兴”。

樊锦诗在《朗读者》节目中

在战乱年代,常书鸿用临摹的方式保护莫高窟。在和平年代,樊锦诗则用高科技的方式保护着莫高窟。

随着莫高窟对外开放,逐年增长的游客量,令狭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画不堪负重。

2003年,了解到数字化的她,开始了开创先河的尝试。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推出《千年莫高》和立体球幕《梦幻佛宫》两部电影,以仿真电影+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参观时间,给洞窟减压。

2016年,建成了“数字敦煌”网站,在这个网站上,10个朝代,30个洞窟,4430平方米的壁画可以供游客全景漫游。

数字敦煌网站

任意选择你想参观的洞窟,点击进去,就可以仿若亲临现场。每一尊佛像、每一根线条都清晰的纤毫毕现。

全景漫游

莫高窟终将消逝,但是这些数字影像会将莫高窟的精华长远保存下来,福祉绵延后代人类。

想亲眼去敦煌看看,可是工作太忙,没空休假?敦煌太远,没钱买机票?

今年夏天,敦煌研究院将首次参与2017“建博会”的展览!!!


数字技术使莫高窟的精华得以保存,对于莫高窟壁画本身的保护也不能掉以轻心。

敦煌壁画建造在砂砾岩上开凿出的洞窟中,古人建造时也没有考虑到作为世界遗产的敦煌每天要接待如此大量的游客,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会使壁画产生多种病害。

敦煌莫高窟

岩体坍塌,塑像倾倒,壁画变色、脱落,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壁画进行及时的监测和修复。

莫高窟壁画

今年八月,以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敦煌研究院代表团就会带着敦煌研究院的新技术、新成果,向观众们展示如何检测、分析壁画病害,如何对壁画进行修复。让我们看看各位“名医”如何对这些“老古董”提供专业而贴心的“望闻问切”服务,如何给它们“开药方”,讲述“我在敦煌修壁画”的故事。

本文来源:建博会

  • 友情链接

协办单位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
  •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委会
  • 查看更多

支持单位

特邀支持

  •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
  •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
  • 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
  • 中国光大银行苏州分行
  • 查看更多

支持媒体

  • 中国文物报社
  • 《建筑遗产》学刊
  • Built Heritage
  • 《中国名城》
  • 查看更多

Copyright上海建为企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07858号-7